春秋时期,曾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数百个诸侯国最终走向了消亡。到了战国时期,七雄逐渐崛起,主宰了整个华夏大地。魏国、赵国、燕国、楚国、韩国、齐国、秦国的诸侯国,在各自的崛起过程中,展现了不同的力量格局,从最初的魏国独大,到后来的秦、齐、楚三国鼎立,再到秦、赵争雄。过去二百多年的历史,充满了无数精彩的瞬间和波澜壮阔的画面。
然而,说到战国时代的真正主线,与其说是诸侯之间的争霸,倒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崛起,最终吞并六国,完成统一华夏的历史进程。究其根本,秦国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笑到最后,背后无疑离不开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。
当时,战国各国诸侯都在努力寻找强国之道,而变法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。可是变法的路径并非一蹴而就,它不仅复杂且具有挑战性。每个国家的变法都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量体裁衣,不能简单照搬。魏国的李悝变法、楚国的吴起变法、韩国的申不害变法,都有各自的特色,但无一能持久,直到商鞅变法的实施,才真正改变了秦国的命运。
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基石,但仔细分析后我们也能发现,它并非完美无缺。尽管变法带来了强大的国家机器,但它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。这些问题,也一直困扰着后来的秦国君主,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。这个问题,关系到秦国能否成功统一六国。
展开剩余77%作为一个位于西北的国家,秦国在战国七雄中,因地理位置的原因,几乎是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区,时常需要为防范外敌的入侵而进行军事演习。因此,秦国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歇,但这种单纯的战争并不是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。秦孝公继位后,意识到频繁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,看到国家因为持续战争变得贫弱,他决心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。
在当时纷乱的局势中,秦孝公明白,要想重振国家的强盛,关键在于人才。他首先通过大量的招聘,但依然没有找到能振兴国家的人才。于是他打破常规,向山东六国发布了历史上极具意义的“求贤令”——“凡大才能治国者,寡人与之分国”,这一命令使得山东的士子纷纷前来投奔秦国,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,便是商鞅。
商鞅的到来,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,也深刻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格局。商鞅凭借自己非凡的才智和改革措施,实施了历史上最为彻底的变法,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局面,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商鞅的改革一方面让秦国更加强盛,另一方面,他也通过吸引外部人才,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。
从商鞅变法开始,秦国便逐渐建立起从山东六国吸纳人才的传统。像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、公孙衍,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,以及后来的李斯等,均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。他们通过自己的治国之才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而这些人才,几乎全都是山东士子。虽然秦国本土也有出色的军事将领,但真正能治国的治国人才却一直匮乏,这也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严重缺陷。
商鞅的变法将秦国的年轻人分成两类:一类是将军,另一类是农民。在商鞅的体制下,想要成为治国之才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为他根本没有给年轻人读书的机会,而治国的人才通常都需要广博的学识。商鞅的这一做法,实际上剥夺了本土人才的成长空间,使得秦国根本无法培养出治国的精英。
尽管商鞅的变法带来了一些弊端,但秦国的君主始终没有忽视这一问题。相反,他们通过继续从山东六国招募人才来弥补这一短板。秦孝公及其继任者深知,治国之才的缺失必须通过外部引进来解决。因此,秦国的各代君主都把引进优秀的治国人才作为国策,确保了秦国能够在战国动荡的局势中稳步前行。
商鞅变法虽然限制了本土士子的成长,但也为秦国打开了广阔的人才引进之门。通过从六国引进的贤才,秦国得到了许多外来的政治智者。这些人之所以在秦国得到重用,是因为他们没有太深的本土根基,容易受到秦国君主的控制,也因为他们能在秦国找到自己在其他国家无法获得的机会。正因如此,秦国通过不断引进外部人才,保持了强大的国家机器。
尽管这些外来的人才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。当这些外来人才的力量过于强大,开始威胁到本土的利益时,他们的命运便会变得十分危险。正如历史所示,许多从六国引进的治国人才最终都未能在秦国得到善终,甚至有些人惨遭清算。商鞅的变法,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秦国“换血”,从外部注入新的血液,保证国家的活力与持续发展。
总的来说,商鞅的变法在塑造秦国强大的过程中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尽管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,但通过后代君主的智慧和调节,秦国成功化解了这些问题,为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商鞅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体制,也为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奠定了基础,为后来的秦国一统天下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等。
(图网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